初冬,邂逅诗意太和梅花谷
太和梅花谷
十堰太和梅花谷的初冬,带着它独有的美韵,款款而来。它的美是一种诗意的美,不张扬、不恣意,而是安静、静默、让人沉静的诗意。
太和梅花谷位于太和村,地处竹山县文峰乡。“白墙黛瓦红花,小桥流水人家。”这是画亦是诗,也是太和村的真实风景。竹林潇潇,溪流潺潺,村子依山而建,屋舍虽然几经修葺,但依然保留着最原始的样貌,显得朴素,与四周秀丽的自然山水风光交相辉映,野趣天然。袅袅升起的炊烟,偶尔传出几声鸡鸣狗吠,有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的安逸。
腊梅花开清香扑鼻
顺着村庄前的蜿蜒公路朝景区驶去,目光所及之处都是树木,树叶变红变黄,红似火,黄如金……漫山遍野,远远地看去,像一幅色彩丰富的油画,人如同在画中游,脚下的步伐也轻快了许多。
行至景区门口,忽然飘来一阵淡淡的清香,据了解,太和梅花谷有万亩野生腊梅群,每到初冬时节,这里的腊梅就开始陆续绽放,那些枝头上的花朵,色如蜡,香清冷。在阳光的照射下,一朵朵显得晶莹剔透,格外惹人喜爱。满树金黄,暗香浮动,独有一番优雅的意味。如果不是这一丝幽香钻入鼻腔,很容易忽视了它的存在,它们就这样低调内敛。
流水潺潺鸟儿啁啾
初冬的太和梅花谷是静谧的,也是热闹的。山野空旷,岭上迷雾。云海深处,似有古寺。沿阡陌小道而上,阳光投射深林留下斑驳的光影,微风晃动树尖,缓缓飘下红叶,踩上去沙沙作响……一路溪流潺潺,有时是滴滴答答的山泉,有时是哗哗啦啦的流水,仿佛是大自然最动人的乐曲。时不时传来一两声鸟鸣,为这华丽的乐章增加几份灵动。
太和胜景神韵如诗
一排排的大红灯笼挂在沿溪公路两侧,“诗意太和”几个字赫然醒目。低垂的杨柳、傲然的野生腊梅树伫立在溪水两岸,游人被这里的诗意浸染,静静行走,按下快门,记录那抹诗意的美好。这里有太和观、探花坟、北山书院等名胜古迹,有梅花山、梅香溪、梅花湖、君子谷、沉鱼潭、梅侣石、月半池等人文胜景,人文历史荟萃,移步换景,感受诗情画意。
沿着木栈道,往山谷深处探寻,也许在某个角度你会看到“佛祖”低眉凝望,也许你会遇见一面如镜子般明亮清澈的湖水,也许你会看到立于山头生长了八百多年的刺叶栎,也许你会邂逅几枝随风摇曳的野菊花。
美味可口农家饭菜
梅香食舍是景区内农家特色餐厅,原址是一处驿站,位于古盐道上。有梅香厅、梅妍厅、梅韵厅,可同时容纳200余人就餐,是一个小巧又不简陋、精致又不脱俗的农家特色小院。精致的墙壁挂饰,典雅的布局,简单却生动的仿古木雕工艺,古香古色,每一处细节都有韵味,让人有一种回家的自在感。而这里所有的食材均为原生态的,青菜萝卜是从山里菜园里刚采摘的,豆芽是竹山嫂嫂亲自发的,猪、鸡也是用自然食材喂养的,大山里地道的厨师烹饪,成就了一桌看似平淡无华却营养美味、口味独特的盛宴,总会让人不经意想起小时候妈妈的味道。
深厚历史文化底蕴
这里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。在景区内,有距今有五百多年历史的天明观,明朝永乐年间,皇帝朱棣大修武当之时,道教信众来到太和村,建有天明观一座。清嘉庆年间,这里曾发生大规模民变,朝廷派兵部侍郎谭为镇压民变,谭为体恤民情,变镇压为安抚,制定乡规民约,并刻碑为依据,现在这里还保存有两块相关的碑文。
民变平息后,风水师认为天明观山下的河水向西流,意为反上,遂挖断这里的山脉,并建一道观,取名太和观,以求天下太平,同天明观遥相呼应,至今仍有不少香客来这里朝拜祈福。
太和梅花谷,有的人在这里寻找惬意,有的人在这里享受幽静,有的人在这里邂逅幸福。所有人都爱美好事物,但是无论镜头里是如何美,远远比不上亲身摸过看过来的壮观,肉眼的记忆是最深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