挂着无字匾额的清代古宅
郧西刘家大院:
刘家大院有一个奇特之处,大门匾额空白无字。
大院内随处可见“三星高照”之类的吉祥木雕画。
石砌的高墙、精美的雕花显示大院主人身份的不凡。
在郧西县涧池乡军家河村的刘家湾里有一处古宅,当地人称之为刘家大院。这是一处典型的徽派建筑,为汉高祖刘邦后人刘应榜于清嘉庆二十五年 (1820年)修建,距今近200年。
按理说,老宅是身份的象征,大门的匾额更是地位的彰显。而这处老宅,大门两边有对联,而匾额却是一片空白。这里面有什么故事吗?
■文、图/记者 罗毅 通讯员 李仁喜
刘家大院规模很大,拥有23间房屋
到过郧西县涧池乡军家河村的十堰人都知道,村里有一个老宅,人称刘家大院。历经200年的雨打风吹,这处老宅尽显沧桑。
刘家大院规模很大,由23间房屋组成,可见当时宅子主人的身份不凡。它是典型的徽派建筑,属中国古代硬山式建筑形式。整座建筑为砖、石、木结构,占地面积1465平方米,正面阔39.7米,通进深36.9米,建筑面积935平方米。
站在大门口展望整座建筑,两进三重式的院落坐北朝南,倚山面水。沿着屋外的场子,上13步青石台阶,来到第一重房屋,这里宽39.72米,进深3.48米,包含5间房屋。大门门厅有一间大屋,是进出大院的通道,门厅(楼)的两边山墙向上砌出屋面,成马头形,比左右两边的房子高了许多。门为木质,门框宽2.1米,高2.7米。门框上方有长形匾额,写有4个字“天禄遗徽”。
通过前门厅内的长石沿阶条,来到前天井院。天井院为长方形,长19.5米,宽4.2米,左右两边有青石台阶通往第二重房屋。院内全部用青石板铺成,地面有两个排水口,为石头凿成的古铜钱状。第二重房屋为两层,房屋共5间,面阔宽19.5米,进深5.3米,前檐高4.58米。房屋前檐墙上开着8个窗户,上下各4个,为透雕石窗。
布局精巧,屋脊雨水自然流入天井
可以说,这间老宅的前两重房屋和前厅,在设计上很别致,凸显了古代建筑的特点。而房屋后面的结构,依然延续了这样的风格。
上台阶进入中厅的大门口,门下面左右各有一个石门凳,正面雕花为菊花浮雕,寓意“菊寿延年”。中厅进深4.3米,宽4.3米,中厅离地2.4米之处的一块枕木被木格板分隔成了一暗格,在暗格中间有一幅木雕画,为福星、禄星、寿星齐聚的“三星高照”吉祥图案。中厅左右各是两间厢房,从厢房里可以上到二楼。中厅与后天井院的分隔全是格子门,安装在厚实的木槛框内,木槛上有“二龙拱寿”的漏雕图案。
穿过中厅木门,便是后院的天井院。天井院长7.68米,宽6.5米,全部为青石板铺就。天井设在厅中,使得屋内光线充足,空气流通。天井设计很讲究,能使屋前脊的雨水不致流向屋外,顺势纳入天井之中,名曰:“四水到堂”或“四水归明堂”,图财不外流的吉利。天井两边是厢房,两边各两间,分为两层,下层是青砖砌就,上层木结构,用木隔板分隔,开有槛窗。
穿过天井,上两步青石台阶就是第三重房屋。房屋共5间,中间大厅(明间)的檐垫板上有“渔、樵、耕、读”栩栩如生的浮雕人物,左右两间(次间)的檐垫板上是棂条组成的镂空图案,檐枋与檐柱相交处的雀替是透雕的近似三角形的龙形木雕。穿插枋两面雕刻的有鹿、凤、麒麟等瑞兽及松、福星、仙童等寓意吉祥的图案。明间主要用于礼节性活动,如迎接贵宾等,平时也作为起居活动场所,是整套住宅的主体部分。
刘家大院屋顶的用瓦也十分讲究,分为板瓦、滴水瓦、沟头瓦、花头瓦等品种。板瓦用于大面积覆盖,可铺设成底瓦、盖瓦两种形状以利排水。底瓦以小头向沿口,凹面朝上组成沟槽叠放在屋面望砖上;盖瓦与底瓦方向相反,凸面朝上覆盖在两沟瓦之间。沟头瓦又称猫头瓦,上绘猫头图案,用于盖瓦前部,与盖瓦成90度角,封住两沟瓦垄,防止鼠雀在瓦垄内做窝。花头瓦是在一张盖瓦的凸面上加一扇形边带锯齿花纹图案,盖在重叠沟头瓦上。
大门空白匾额留待后人书写
刘家大院选址巧妙,依山就势,靠近水源。大院以大泥河及对面的山作为建筑基址的前景,视野开阔。河水从东流向西,在大院坡脚下向南流去。面朝大院,左有山梁与谢家坪交界,右有山梁与军家河交界,左低右高,背后的山高而缓,来势绵延不断,有一股清泉从大院右边流过,常年不息。
据当地文史专家考证,这处宅子距今近200年,是汉高祖刘邦后人刘应榜于清嘉庆二十五年修建的。屋后长着许多四季常青的名贵楠木,门前还有一棵古皂角树,据说也有近200年树龄。
刘家大院有一个让人费解的地方:大门门联是石刻的,右为“遵东鲁雅言诗书执礼”,左为“守西京明诏孝帝力田”,门墙中间有一凹下去的匾额,上面却没有字。按理说,匾额是宅子地位的彰显,这处的字尤为重要,为什么是空白呢?当地老人讲,当初建宅子时,匾额上就没有字,准备留给后辈写。遗憾的是,历经岁月沧桑,匾额上的字至今也没有人添上。
如今,郧西县文体局已将刘家大院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将对其进行修缮。